当前位置:主页 > 社会 > 正文

张凯:把青春刻在蛋雕作品上

时间:2020-10-27 00:00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一枚普通的蛋壳,在精巧的构思和刻刀的雕琢下,华丽转身为一件集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工艺品,这就是蛋雕艺术。这种最早记载于南朝《荆楚岁时记》的古老传统技...

20201027_d860caa11b43a7b9c445ff0ec0f05ad7.jpg

20201027_4800aa84a1131a207841ac3cf5ef4c6c.jpg

20201027_dcff34e40c68bda05afdaf1102e98471.jpg


  一枚普通的蛋壳,在精巧的构思和刻刀的雕琢下,华丽转身为一件集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元素为一体的工艺品,这就是蛋雕艺术。这种最早记载于南朝《荆楚岁时记》的古老传统技艺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传统工艺遭受现代工艺技法冲击而日渐式微的背景下,大同一位名叫张凯的小伙子却在执着守护着蛋雕这一传统工艺项目。
  张凯出身于工艺美术世家,十多岁时,在堂哥的引导下第一次在鸡蛋壳上刻下一个卡通图案后,便喜欢上蛋雕。此后,在学习玻璃雕刻、食品雕刻的过程中,张凯不断悟道,最终在蛋雕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一定艺术成就。2015年,年仅28岁的张凯就被评为“大同市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也屡获国家及省市大奖。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张凯,近距离领略了一把刻刀下的蛋雕艺术魅力。
  古时,民间在喜庆婚嫁、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有互赠红鸡蛋的习俗。后来有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红的鸡蛋,称之为“彩蛋”,后来又发展成在彩蛋上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逐渐诞生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蛋雕技艺。由于在正常的状态下蛋壳工艺品可以保存百年,因此在工艺美术舞台上,蛋雕文化一直绵延不绝。
  张凯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位于恒安新区的家中,桌子上、书橱里,到处摆放着蛋雕作品,地上的角落里则处处可见已被抽掉蛋黄蛋清正在晾干的蛋壳。他的蛋雕作品有十二生肖系列、大同美景风物系列、人物造型和卡通造型系列、京剧脸谱系列……一幅幅生动精美的山水画和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在一颗颗鸡蛋、鹅蛋、鸵鸟蛋的蛋壳上精彩呈现,活灵活现,令人大开眼界。
  张凯介绍,“现在,蛋雕就是我的主业,是工作的全部。”从最初的单纯喜好,到对蛋雕这一传统工艺项目的坚守和推广,从养家糊口到对工艺作品的艺术追求,一路走来,今年33岁的张凯已经将自己火热的青春与一枚枚蛋壳紧紧联系在一起。
  张凯坦言,最初,他就是把蛋雕当成一种爱好,当发现蛋雕能够当做商品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也仅仅将自己的手艺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直到2011年他在云冈石窟景区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件事情后,才开始从艺术角度重新考量和审视已经接触了十多年的蛋雕。
  那天,一位北京游客从他这里买了一个蛋雕作品后,拒绝了张凯提供的精美包装盒。他说,“这么好的艺术品包起来太可惜了,我要用手捧着回北京,在路上,在火车上,我要让大家看看这个蛋壳上的奇迹。”那一刻,张凯深感震撼,自此,他眼中的蛋雕不再是一件单纯的商品,他开始在技法和工序上不断琢磨不断创新,使自己的作品在展现细腻精美图案的同时,赋予艺术的内涵,具备了更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之后,张凯将工作室从云冈景区搬回自己家里,静下心来进行专业创作。几年间,他的作品通过网络电商平台走向全国,特别是以大同悠久历史文化为题材的蛋雕作品备受欢迎,悬空寺等文旅形象随着作为大同旅游产品的蛋雕摆在全国各地的酒店、写字楼、博物馆等的厅堂楼台,成为传播大同文化的使者。
  让更多的人了解蛋雕艺术,让蛋雕艺术成为文旅创业的新方式,创业成功的张凯把目光投向了更远方。“在创作的同时,我把宣传推广这一传统艺术项目作为了工作的重点。”张凯介绍,他经常在快手平台上进行创作直播,一边创作,一边介绍推广,让粉丝们在了解蛋雕艺术的同时,也尽可能拿起刻刀,尝试着自己在蛋壳上进行创作。“利用网络直播这种普及方式非常有效,目前,我已经在快手上拥有粉丝20000多人,不少人已经开始跟着我着手创作,其中有一位粉丝的作品还在全国获了奖。”同时令张凯开心的是,他在免费向大同大学三名毕业大学生无偿教授了蛋雕技艺后,他们已经开始在大同文创基地创业,打拼自己的未来。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