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娱乐 > 正文

北大教授李道新:期待一种“美好”的中国电影

时间:2020-10-21 00:00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

核心提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咏欣 图/主办方提供、资料图片 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和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周末电影讲坛”,近日迎来了“名家云讲座”第四期。该期讲座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通讯员 陈咏欣

图/主办方提供、资料图片

由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和广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周末电影讲坛”,近日迎来了“名家云讲座”第四期。该期讲座的题目为《期待一种“美好”的中国电影》,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主讲,广州大学副教授周文萍主持。

李道新

李道新首先定义了他认为的“美好”:“美好”不是形式或物质层面的肯定性的价值判断,而是一种建立在汉语诗性基础上的具有丰富向度的精神和文化旨归。这种“美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宽容、关爱、和解的关系,以及对自我的肯定认同,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状态。

李道新指出,中国电影存在着一种自我牺牲式和苦情性的表达方式,以催泪策略、悲欢离合的核心主题征服观众。但在“美好”的层面上,却并未上升到人类精神和普遍人性的美好相结合的层面,多数是以对自我的否定、对家庭和亲情之外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悲观理解为前提,把周围的环境塑造得险恶、冷漠,表达出一种自我的丧失、完全的牺牲和终身的痛苦,跟宽容、关爱、和解的“美好”相差甚远。

李道新推荐了许多具有“美好”特质的中国电影。从早期的《万家灯火》《小城之春》,后来的《侠女》《饮食男女》、再到最近上映的《八佰》《我和我的家乡》等,这些影片的个体和自我都不再悲情,而是能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体现了人性美好的部分。

李道新认为:既“美”亦“好”的中国电影,出自人性中向美向善的一部分,超越了人设的崩塌、暗黑的无望与意义的虚浮、宿命的悲凉,通过渗透着人文内蕴与理想光芒的光线与音声、身体与时空交互编织的文本,悦人耳目,感人深广。中国电影应该展示美好的人和关系,电影创作主体也应存有良善之心和人文精神,怀有悲悯和敬怀表达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渴望,让“美好”存留在电影中。

短短的两小时的讲座里,李道新根据多年的电影研究心得,以诗意和悲悯的情怀探讨了伦理片、英模片、武侠片等电影类型的叙事和表达方式,推荐了许多“美好”中国电影,指引中国电影发展方向,同时给了电影人创作上的启示。

“名家云讲座”是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积极面对疫情影响、坚持面向广大市民普及电影知识、繁荣广东电影文化、促进电影业复工复产而推出的讲座系列,以电影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以在线直播的方式进行。

编辑:虹篇